协会新闻

赣州市汉文化研究会“赣州人口红利与社会经济发展”论文部分集选(二)

发布日期:2025-07-24  来源:

破解赣南人口红利难题 持续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赣州是江西省的副中心城市,辖18个县市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总量大;赣州也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俗称“赣南”,是对接广东、福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拉动欠发达中部地区的重要的战略中枢要地。改革开放的40多年,赣南充分发挥人口众多优势,为本地和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赣南的人口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人口红利”已不如当年;而新时代“融入大湾区,建设大赣州”的号角催人奋进,“扩大赣南人口红利,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因此,破解赣南人口红利难题,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步伐,是新时代的赣州不可回避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审视赣南人口红利现状

据赣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赣州市常住人口总数为897万人;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全市18个县市区中,常住人口数超过100万人的有1个,在50万到100万人之间的有7个,在50万人以下的有10个;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密度进一步加大,章贡区、开发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的赣州城区人口258.81万人;男女比例趋于失衡,男性人口 460.36万人,女性人口436.64万人,男性比女性多23.72万人;人口出生问题令人堪忧,人口出生率仅1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国际最低生育率警戒线1.5%大大低于保持人口稳定的2.1%;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60岁以上的老人236万人。

从上述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赣南人口红利在不断萎缩,人口形势已呈现转折性变化,“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日趋严峻,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特征日益明显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劳动人口占比大幅下降。因此,过去几十年的赣南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将持续上升,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赣州是江西省人口大市,社会地位重要,社会责任重大。改革开放以来,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就业人口为赣南乃至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如今,赣南已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要地,面对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新形势,乘着国家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东风,赣南社会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赣南人口红利,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使赣南人民早日过上现代化富裕幸福生活,是新时代大家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扩大赣南人口红利方略

尽管在绝对值上,赣南仍然人口大,但出生人口下滑,老龄化趋势明显,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动生产成本上涨意味着多年来赣南社会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赣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保持或扩大赣南人口红利,赣南社会经济仍可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人口生育原动力。

赣州是客家摇篮,95%以上人口都是客家人。多子多福、丁财两盛、光宗耀祖,是客家人永恒不变的婚姻家庭观。因此,必须从思想根源上着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三大思想观念,激发人口生育原动力。一是树立传统的家族观。要弘扬客家人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传承父慈子孝和子孙满堂的思想,添丁进口,伦理亲情,世代同堂,血脉相连,生生不息。二是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情相悦婚姻自主,建立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实现家庭人口稳定繁衍,以家庭兴旺带来家族的兴盛,以家族的兴盛带来国家的昌盛。要教育适龄青年摈弃当下出现的厌婚思想,纠正不婚现状。三是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生儿育女是完美人生的重要体现,生生不息是家国兴旺的最好诠释。新时代要提倡优生优育,反对不婚丁克。新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家庭责任担当,要将生儿育女作为自己的人生首要使命,只有完成生儿育女使命才不负父母、不负家族、不负国家。

2.用活优生优育政策,营造人口优生优育氛围。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要扩大赣南人口红利,务必通过用活优生优育政策来引导实施。针对赣南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口特点,结合国家现有的人口优生优育政策,赣南应因地制宜出台更有利于实现人口红利的实施方案。在生育政策方面,国家已放开生育第二胎,部分地区鼓励第三胎以上生育,建议赣南应实行奖励生育政策,即放开生育第二胎、生育第三胎者奖励抚养费6000元、生育第四胎以上者奖励抚养费10000元。在优生政策方面,要加大专项资金和专业人才投入,健全完善市、县、乡医疗生育服务机构网络,指定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为公立医疗生育服务机构,及时做好孕检、胎检、胎儿生产等服务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制定和监管孕检、胎检、胎儿生产等收费标准,医疗生育服务机构对生育第三胎以上者给予减半收费,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要按《劳动法》执行单位孕产妇休假。在优育政策方面,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模式,即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家庭要重视胎教、幼教、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师资力量,提供义务教育良好条件,对第三胎以上生育的学生给予免费读书;全社会要关爱小孩健康成长,营造有益于下一代身心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呵护下,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3.强化人口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生产技能素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终身教育为载体,提升社会劳动力人口素质高质量开发人力资源,推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一是要以战略眼光发展九年义务基础教育,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源源不断向高等学院输送优秀学员,逐步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二是要以就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输送大批可就业、有技能、有作为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为赣南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力量。三是要以产业对口发展驻市中高等院校,培养与赣南产业发展相对应的大中专毕业生,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能满足赣南产业发展需要,定向投入到火热的赣南社会经济发展洪流中;四是要以现实需要发展各门类培训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工和新型农民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城乡转换的劳动环境,为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作贡献;要加大对下岗职工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培训,减轻社会压力;要加大老年人培训教育,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社会发挥余热,奉献力量。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口生存幸福指数。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幸福生活的稳定器。完善赣南城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每一位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社保,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深化赣南医疗改革,将城镇优质医疗资源往农村延伸,进一步落实农村诊所备案管理让专科医疗诊所在乡村备案开业,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民生问题,广大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能在当地安居乐业;要深化赣南教育改革,推进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公平,使村孩子和城镇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稳定赣南农村生产生活人口。总之,通过提升赣南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收获赣南人口红利方可水到渠成。

5.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让赣南各种人才各得其所、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对接广东、福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半导体芯片、6G信息通讯、AI技术软件等高附加值的高新科技制造业,以及新型金融、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以新领域大项目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二是大力发展赣南本土品牌产业,让赣南脐橙、赣南稀土、红色旅游、石城白莲、南安板鸭、齐云山茶油等等知名品牌锦上添花,各县市区的名优特产如雨后春笋,从而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消化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来赣南就业创业。三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五花八门办实体,放水养鱼增效益,激活民间资本,激发消费市场,为赣南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力量。四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医疗康养、文体健身等银发经济,加快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让老年人乐得其所,为社会发挥余热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农村转移大批劳动力,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新时代农村呈现出风光秀美、产业兴旺、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欣欣向荣景象。


来源:赣州市汉文化研究会会员许文利



相关新闻